江月谈教育2|从来都不是读书无用,而是有人只读无用之书


人生的每一个细节都能够体现自己的认知智慧,每一句话、每一个表情、每一个动作、每一个选择的累积,决定了整个人生的走向。在脑机接口成功实现之前,这种认知智慧只能来自读书。

  读书并不能立刻增长收入,但却能伐毛洗髓、易筋锻骨、转换属性、改变基因。能把木头变成钢铁,能令骏马长出翅膀,能令灰姑娘生出传奇的渴望,能令少年生出英雄的梦想。

为什么有些人读了一辈子的书也没什么帮助

  这是因为婴幼儿食材里并不缺少安慰剂,但缺少足够的钙。

学习低效重复的垃圾知识是一种糟糕的成长决策,这种学习不仅无益还极其有害。读书的目的是形成认知与能力,而不是简单重复的记忆。重复的能力再强也不如复读机,记忆的能力再强也不如计算机。

  “读死书”终会“读书死”,要仔细地衡量学习内容的质量。有的父母会鼓励孩子读书,却不会选择书、分析书、讲解书,孩子靠着自己的领悟读了再多的书,也可能是得到了一个错误的结论。

  不理解以及不涉及因果关系的任何学习,都不能有效形成复杂的社会适应能力。

  知其然,也要知其所以然,否则就不是真正的“知其然”。任何技能的掌握与传播,都有赖于学习者的思考能力与认知水平。

低质量的重复阅读常会形成认知隔绝。

  举个例子:某人读了一个牛郎织女的故事,然后又读了一万本书,但这一万本书都是关于牛郎织女的故事,只不过有少儿版、漫画版、修订版、改编版……

  虽然他读了一万本书,但实际上知识量是没有增加的,他仍然只知道这一个故事。这种重复的同性相积累是达不成质变的。如果一个人终生都停留在一排书架前,那么其他层级、领域的知识对他来讲永不存在。

世间万物都有差异,而书籍也是有等级的。

  从来都不是读书无用,而是有人只读无用之书。把低智之书看一万本也是低级的重复,把高智之书看一本也是智识的提升。

  在相应的年龄里,需要读与之智识阶段相匹配的书,跨越年龄者要及时地升级自己的阅读层级。一辈子读低智之书者,其认知只能越读越低。很多人自诩大量读书,但读的却全部是低智之书。

  婴幼儿奶粉只适合婴幼儿阶段,成年人即使喝一辈子也可能营养不良。对书籍的识别甄选也是一种认知能力的体现。

有很多书是由失意者专门写给失意者看的。

  其目的并不是在探索向上的道路,而是在找到失败与躺平的理由,安慰那些破碎的心灵。借口是世界上极容易获得的东西,即使找不到,也能轻松地制造一个。

  脆弱的心灵往往无法阅读坚强的文字,有些人喜欢加入“失意者联盟”,是因为总会在别人的不幸里找到一丝慰藉,原来陷入寒冷的并不只是自己。

  读什么样的书,会决定在未来会走什么样的路。而年轻人一定要注意区分,在年轻的时候,尽量不要去看失意者所写的书,因为年轻人总还有改写人生的可能。

  读什么样的书,会影响未来将成为什么样的人。看到的更多,才能认识得更全面,在信息投喂茧房里长大的人,多数只能流向下一个层级。

大家都看同一本书,但得出的结论也是不同的。

  书是知识的载体,相同的文字也可能会产生不同的解读,相同的知识也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看法。

  举个例子:同样是面对一棵树,有的人看到了艺术价值,有的人看到了药用价值,有的人看到了人文价值,有的人看到了商业价值。认知不同而结论不同,也会带来不同的结果。

  认知决定理解。对一部分人醍醐灌顶的至理名言,对另一部分人来讲有可能只是啰嗦的废话。

有些人常期待只读一本书,就能学会人生致胜的秘籍。

  他们总想找到这样一本书,写有一击必杀、瞬间暴富的秘籍,期待着读一本书就能得到隐藏在山洞里的财宝。当然这样的一本书是不存于世间的,所以他们就选择永不读书。

  要么读一本书就成功,要么就永不读书,这是当下很多认知隔绝者们的共识。他们想:千万不要被书呆子们骗去读书,这实在是影响快乐人生的巨大损失。

只读过一本书的人通常会更坚定更有信仰。

  因为无论任何事物,他们都能用自己狭隘的知识来解释。

  假如一个人一生中只看见过青蛙,从没见过其他的动物。如果给他讲述羚羊,他会想象成更大的青蛙。如果给他讲述蚂蚁,他会想象为更小的青蛙。因为他一生中只见过青蛙,连想象都缺乏素材。一辈子只见过青蛙的人,会把羚羊和蚂蚁都视为生长畸形的青蛙,甚至也可能拒绝承认世间有羚羊和蚂蚁的存在。

  无知者无畏,无识者自满。单一认知者很难理解多维世界,甚至拒绝理解多维世界。

   江月,著有家庭教育小说《雪人,向夏而生》(已出版)、家庭教育专论《以母之名:智爱型家庭教育全解》(将于2024年11月出版)。

   躬远书院公众号主要发布家庭教育、青少年成长、心智养成、认知升维、财富获得与维护等内容。于每周五上午9:00更新,风雨不误,不见不散。

Copyright @ 2024 董志天 联系方式
沪ICP备19011543号-1